李一道長在“成仙”后倒下了,并不高明的騙術卻引得一干國內知名的企業家趨之若鶩,這背后到底有怎樣的邏輯?
和張悟本用“養生”來蠱惑大眾比起來,李一似乎更聰明,“起點”更高:專門針對“高端”市場——佐證就是很多企業家、娛樂界名人上當了。
李一的聰明之處在于,他很清楚中國眾多企業家的心理需求:錢賺得太多了以后,精神上變得空虛,尋求心靈的慰藉。李一于是打著道家的養生之道做幌子,不過同時,他的營銷之道頗值得研究,筆者曾經花一個晚上仔細看了一遍他的網站(現在已經無法查看了),處處充斥著媒體報道、制作精良的FLASH,顯然有專業團隊的運作。
對于縉云山作為道教道場是否成功,筆者不想多作評判;但從商業運作上,李一及其團隊在短期內相當成功。
近年來去一趟縉云山辟谷養生在企業界頗為流行,特別是名人企業家,筆者認識的兩個企業家已經為“李道長”捐過款。李一出事后,不知道他們作何感想?
筆者不了解養生的個中奧秘,不敢妄加評論其科學性。但通電診療法、水中呆兩個多小時,這些聽起來玄乎其玄的事兒,令人難以置信。
筆者更不理解的是,企業家竟然信李一比信商學院教授更甚。
求神問仙之怪現狀
改革開放三十年造就了一批白手起家的企業家,這些企業家中的絕大部分,是先富起來的一群人。除了“富豪”這樣的名頭之外,他們更像是一群符號式的人物,深刻影響著公眾。
可他們中的很多人,經歷過心力交瘁的創業過程之后,開始進入到迷茫狀態中。
迷茫的結果就是,買豪宅、開豪車、買私人飛機、開游艇、去****瀟灑、在國外購買奢侈品一擲萬金、上時尚雜志封面,甚至“迷信”儒釋道,當然,去商學院讀EMBA(或CEO班)也是其中的一項。
放眼望去,中國有太多的企業家沉溺于儒釋道,希望用宗教的力量來慰藉自己精神上的空虛。
可他們對宗教的理解似乎太過于淺薄。以為通過打坐、站樁、念經、設神龕就能夠讓心靈平靜下來,甚至對經營產生正面影響。
更可悲的是,很多商學院為了迎合這樣的需求,還開起了相關的培訓課程。這讓那些兢兢業業進行教學和研究的教授們處于尷尬境地。
聯想到前一陣看到一個商學院教授的小研究,針對讀了兩年EMBA課程的畢業生,總結收獲時,最大的收獲是“心靈的升華”。
這無疑也是對教授工作的莫大諷刺。難道學生們沒有或者很少掌握到有用的知識?在筆者看來,MBA是一種職業訓練課程項目,而EMBA則是針對那些沒來得及,或根本不想上全日制MBA這種職業訓練課程項目的企業家或者職業經理人的“補課”。
EMBA圈子的“怪圈”
EMBA在中國是個較為特殊的產物。由于企業家或者職業經理人選擇全日制讀書機會成本過高,很多人不愿意放棄工作而選擇讀書,因此催生出全球最大的EMBA市場。
很多商學院投其所好,將EMBA定義為圈子文化和關系效應,削弱了讀書學習這個原本最重要的目標。
結果就是出現了商學院傍大款、大款傍大仙、大仙傍大款和商學院這樣奇異的“生態圈”。
很多學校的EMBA項目也名不副實:學員上課睡覺,讓秘書代做作業的事情并不鮮見;遇到不愛聽的老師就**換個愛聽的教授;下課學員組織飯局游山玩水打高爾夫,美其名曰游學。
原來一些EMBA學員還保持著主流的價值觀,結果同學圈子里面,人人信奉發展人際關系、搞好圈子文化的宗旨,于是那些通常意義的成功者們(平均年齡 35~40歲、事業有成、家庭無憂),從商學院里找到了一幫“道合”的朋友,經常組織活動,或干脆成立私募基金,或者集資炒股(但據筆者所知集資炒股票最后翻臉的居多),或者一起創業或者相互挖角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EMBA市場的火爆給浮躁的商業環境蒸了一把**。各大名校畢業的EMBA校友們還有一種歸宿就是班房,亦不在少數,筆者就認識很多人現在出事了,越來越多的校友們因經濟犯罪坐牢的時候,商學院還會將招收到多少個名氣大、福布斯級的富豪生源作宣傳嗎?商學院的EMBA項目難道沒有一點責任嗎?
說到教授,他們不僅僅是上述所說的尷尬處境,也有很多只顧講課賺錢(國內的商科教授短缺,現在的講課費至少可達2萬~3.5萬元/天),或討好學員作個獨立董事或尋求咨詢生意,無暇踏踏實實做研究、撰寫案例(竟有教授一個“經典”的案例講上5年不變)。
一個奇怪的現象是,海外商學院教授都愿意給全日制MBA上課;而國內幾乎所有的商學院受歡迎的教授都不愿意給全日制MBA上課。個中原因相當清晰明了,不一而論。
“萬惡之源”
EMBA的學費一漲再漲,國內一線商學院的EMBA學費已經達到兩年40萬元人民幣左右;這還不夠,有的商學院辦起了“后EMBA”課程,面向畢業的EMBA學員,或者干脆辦了CEO班,聯手世界名校,學費更貴,更高端,時間更短,這樣可以吸引“名人企業家”給商學院帶來充分的名人效應,讓這些名人成為商學院的校友,傍上名人企業家校友后,將來搞論壇可以以校友的身份邀請作為演講嘉賓,成為商學院的代言人,有的商學院甚至吸引娛樂界的明星制造明星效應。
而商學院的校友會已經日益成為企業家**的地方,商學院院長在校友活動日總是最風光的,每到一地必然有很多當地有影響力的校友前呼后擁,像極了高端俱樂部的主席。
的確,在營銷和吸引眼球方面,中國的商學院很具有創新精神,將這些精神發揮到了極致。
原因也不言而喻,錢好賺。讓我們來算一算,60人一個EMBA班,每人40萬元,招一個班就是2400萬元。再看成本:就算學20個模塊,每個模塊以4天計算,總共要上課80天,其中最貴的是教授成本,按照每天3.5萬元算,也只有280萬元。去除其他費用,可以想見利潤之高。
筆者認為,EMBA項目很有可能已經不經意間躋身最高利潤的產品之列。國內一家雜志的市場總監透露,來自商學院的招生廣告投放額多年來一直排在第一位,超過汽車和奢侈品廣告的營收。
EMBA的持續升溫,也讓國外的商學院緊盯中國市場。很多“全球EMBA”項目不僅把中國作為重要的一站,來個“中國周”;有的商學院干脆通過與中國的院校合作辦學開設EMBA項目,派幾個教授定期飛到中國教學,嫁接EMBA項目落地,與此同時,國內的院校也爭相與國外大學設立合作項目。
這樣的現狀,不禁讓人想起汽車行業,中國的汽車行業寄希望于引進外資消化技術,不承想本土廠商幾乎全軍覆滅,唯有幾家自主品牌在夾縫中頑強生長。
試想,如果只顧營銷商學院而不是下工夫建設自己的教授隊伍,只顧討好教室里的學員而忽略做研究,若干年后商學院重蹈的也許就是汽車業的覆轍。
所以,我們不應該問企業家們為什么寧愿追隨李一或某某法師,而不愿追隨商學院和商學院的教授們;為什么寧愿研究《道德經》、《易經》也不愿有耐心研究商學院的案例。商學院應該問問自己,是否能夠帶給EMBA學員們真正的價值?(作者為商學院教育資深研究者)